永興是全國油茶之鄉,金秋時節,漫山遍野的油茶樹,一坡連著一坡,一山連著一山,綿延百里,匯成綠色的海洋。那壓彎枝頭的累累碩果,或紅艷或紫黃,便是這綠色海洋中的明珠。
永興有油茶林面積69.1萬畝,25個鄉鎮均有分布,萬畝以上的有22個鄉鎮,常年產油2000噸,素稱“油茶之鄉”。茶油色清味香,營養豐富,不象動物油含有膽固醇,不象普通菜籽油含有對人體有害的芥酸、芥子甙,也不象花生油含黃曲毒等有毒成分,其不飽脂肪酸含量較之世界公認的優質橄欖油還要高1%,較長時間存放不變質,為食油中的上品。茶油還有驅除腥味的作用,用茶油烹煮的魚食,特別得甜味美。據1578年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茶油可以消炎、能消紅腫、淤傷。因此,倍受人們的青睞。
永興縣位于湖南省東南部,北緯25.58°—26.29°,東徑112.43°—113.58°之間,丘陵地貌。境內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陽光充足;土壤以板頁巖紅壤為主,其次為石灰巖、砂巖紅壤和少量酸性紫色土、紫砂土,土層深厚。其氣候、土壤、地理條件決定了永興為全國油茶最適生區域之一。永興人民栽培油茶有悠久的歷史,據光緒年間縣志記載:“產杉、竹、茶、桐,而茶籽最盛”,又載:“光緒十九年,產油5萬擔。”建國以來,油茶生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,經過反復試驗選育出了優良農家品種“永興中苞紅球”和“油麻大果”。“永興中苞紅球”是霜降子中寒露子長期自然雜交的品種,有較強的抗炭疽病能力,茶油中油酸含量較全國同類產品高,被引種到全國23個省(區)100多個單位及朝鮮、越南、巴基斯坦、阿爾巴尼亞等國家。隨著油茶科研和墾復高潮的掀起,1959年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組織南方13省(區)青年團代表乘專列到馬田鎮棗子村參觀學習油茶生產經驗,并贊譽“永興大地好風光,塊塊油茶花園樣”。1972年10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《油茶飄香》為題,報道永興油茶生產經驗,同年國家農業部還指定永興編輯了《油茶的栽培》一書發行全國。1974年全國油茶科技協作會議在永興縣城召開,隨即成立了永興縣油茶科學研究所。從此,永興縣步入了油茶發展的快車道。
20世紀80年代以來,永興縣委、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挖掘油茶生產潛力,全面推廣良種良法等科研成果,外爭項目,內抓管理,先后迎來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項目官員珍妮•布朗小姐、德里齊斯•布雷先生、喬治•海南先生及國家林業部謝元孝高級工程師等專家的考察和檢查,獲得高度評價。同時,油茶低改項目成果獲得省林業科技進步二等獎,綜合技術輻射國內個省的油茶產區。
油茶開發基地的建成,為油茶加工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。八十年代末,永興建成了全國第一家油茶綜合利用化工廠,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,年處理茶餅能力一百噸,生產“頤壽牌”茶油,新開發產品脫脂粕、高級茶子精粉、茶皂素等天然無污染產品等都成為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寵兒,遠銷港、澳、日本和東南亞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