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,博大精深。而客家擂茶以其古樸見奇趣,保健見奇效,成為一枝獨秀,自古聞名遐邇。在2001年的云南世博會上,擂茶還作為江西的一種獨特的技藝向世人展示。
相傳,中原南徙的客家先民在長途流遷過程中,歷經艱難困苦。因背井離鄉,不服水土,又容易上火,這些人便把路邊的藥草采集下來,搗碎,然后制成茶喝,居然神清氣爽。到江南后,能采集到的草藥就更多了,于是發展成了“藥食俱佳、味中有味”的客家保健飲料,即現在的客家擂茶。客家擂茶的制作過程非常講究,工具有三樣:口徑50厘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制擂缽,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干加工制成的擂棍,竹篾制成的撈濾碎渣的“撈子”。制作擂茶時,用一把好茶葉、適量芝麻、幾片甘草等,置入擂缽,用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,間或擂擊缽中間,將茶葉搗碎。再用撈子濾出渣,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就是茶泥。將茶泥放入茶盂,沖入沸水,適當攪拌,一罐集香、甜、苦、辣為一體的擂茶便制成了。
品嘗擂茶時,茶桌上溢出一片誘人的佳香,滿屋皆是。試飲一口,滿腔皆香,口舌生津;再深飲一口,滿腹皆順,通體舒泰,大有茶煙詩痕花香之雅趣。
其實,擂茶奇特就在其配料的科學性,除了要用好茶、芝麻為主料外,配料也頗為講究。春夏炎熱,采用嫩艾葉、天胡荽、薄荷葉;秋日風燥,選用金盞菊花或白菊花、金銀花;冬季寒冷,則選用桂皮、肉桂子、川芎。此外,還可根據人們的不同需要,配上不同的料,制成各種不同的擂茶。如加茵陳、白芍、甘草,則有清熱之用;加魚腥草、霍香、陳皮,則有防暑之用。客家人愛喝擂茶,也有其原因,據醫學家驗證,擂茶對常年生活在大山幽谷,瘴氣較重的客家人便有獨到的祛邪健身之功效。
而今的客家人,平日勞作回來,往往先飲上一碗擂茶,既解渴又清熱。平時來了客人,客家人也不忘端出自制的擂茶,為客人敬上一碗。更有趣的是客家人的婚嫁喜慶,親朋好友來訪,皆請喝擂茶,足見客家人對擂茶的看重。其實,擂茶是客家人最傳統的、最普遍的也是最隆重的禮節,它已經融入客家人的生活,客家人的飲食文化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