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人小梅打來電話,說是準備去江西雙井村訪茶,邀我同去。小梅在修水報社上班,她準備做一個茶的專版。她的一位高中老師就是雙井村人,已經退休在家,對雙井茶極為了解。
出修水縣城往西,車子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疾馳,路兩旁是無際的茶園,滿目青翠,空氣新鮮。很快,便可以看到繁蔭的雙井村。北宋著名詩人、詞人、書法家黃庭堅就在這里出生,雙井茶是他家鄉的茶。
這一天的陽光很好,跨過一座古老的石橋,橋頭古木參天,隱天蔽日,林隙中可以看見白墻黑瓦。村子兩邊無盡的茶園,在陽光下脈脈地伸向遠方。
沿著古樸的石板路,經過一間間保存完好的古建筑,我們很快就到了老師家。老師姓黃,我曾問小梅,黃老師是否是黃庭堅的后人。小梅說,絕對是的,有族譜記載。
我們進門的時候,黃老師正在堂屋里喝茶,得知我們是為了探訪雙井茶而來的,黃老師很高興--在村子里,沒有誰比他更清楚雙井茶的歷史。他讓我們坐下,說是來泡茶待客。修水有很多種茶,但在雙井村,肯定是喝雙井綠茶了。小梅說,黃老師泡的好茶不是很輕易就能喝到的。
他拿出來一套透明的玻璃杯和一罐茶葉,一開罐,隱隱地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,用竹制的小茶匙,掏出了一小捧,分進三個杯里。小梅頓時眼睛發亮,看得出來肯定是珍品了。茶葉綠中帶白,圓條形,一頭彎曲,飽滿而結實。他沖進了一些開水,停了下來,等了一會兒,看了一下,空氣中便有香味散發出來,又沖了一次開水,八分滿的樣子。眼見清亮的水開始變綠,茶葉棵棵都立在水里,隨后慢慢張開,靜靜地沉落,如鮮嫩的小棵吊蘭覆蓋杯底。
端在唇邊,一種平日里從未聞過的香味直入心田,說不出來的馥郁,心里便覺得很舒暢。小心地飲上一口,唇舌之間有一股淡淡的涼味,人早已是沉浸在茶香之中了。我們小口小口地喝著,想說點什么,卻又不知道該說什么,只好一言不發,倒也暗合了茶道中的"靜、穆"二字。
飲罷,我們說想到村里走走,看看這久負盛名的古村。邊走邊聊,黃老師說,遠祖黃庭堅非常喜歡飲家鄉的雙井茶。雙井茶在唐代就小有名氣,五代嶄露頭角,到宋代便名揚天下。黃庭堅上京的時候,帶了一些送給蘇軾、歐陽修等人,并賦詩稱贊。蘇軾品飲后大加贊賞,也寫詩贊美,并推薦給京城的名士。不少的文人學士紛紛和詩,表示對茶的贊賞。很快雙井茶就名動京城,成為了"草茶第一",為宋代貢茶之一。
走在幽靜的古道上,總覺得空氣中有著幽幽的茶香,好像是走在遠古的一個什么時代。那種茶味,那種被文化包擁著的韻味,讓人感覺到這片土地內在的生機。黃老師解說著眾多的古跡,山谷墓、明月灣、高峰書院,走到村口,黃老師指著一個釣魚臺一般的石崖,說雙井就在那里。石崖半腰,有黃庭堅親筆書寫的"雙井"兩字,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雨,依舊是清晰可見。我伸手觸摸了一下,仿佛依舊能感受到千年前潛流的暗勁,能聞到千里飄飄的茶香。
釣魚臺過去,就是望不到頭的茶園。披滿陽光的茶園,濃郁而豐腴,那是生長著的歷史,鮮活而厚重。茶園背面是杭山,依山傍水,土質肥沃,再加上這里氣候濕潤,時有云霧,茶樹的葉芽便格外肥壯。而雙井茶作為一種芽茶,自然就得天獨厚了。
望著茶園,小梅說,每次來這里,總有一種失落感,遺憾自己不能作為雙井人,不能生于斯長于斯。這么源遠流長的文化,這么美麗富饒的茶園,卻和自己沒有親緣關系。盡管每次都會很有收獲,會帶走很多,但是真正的茶園在這里。它屬于這方水土,人們可以帶走棵棵茶葉,卻無法移動扎在大地深處絲絲的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