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六七月正值梅雨時節,"雨打黃梅頭,四十五日無日頭",天空連日陰沉,雨水時大時小,連綿不斷。
初到杭州,幾天來細雨蒙蒙,淅淅瀝瀝一直下個不停。雖然"烏花太陽"偶爾也會出現,可對于我這個北方的"旱鴨子"來說,還真有點吃不消。梅雨天氣,人們的心情不免差些,喝茶倒是個非常不錯的休閑方式。于是,相約幾個同伴乘車來到梅家塢,一品當地久負盛名的西湖龍井茶。
梅家塢地處西湖風景區西部腹地,梅靈隧道以南,沿梅靈路兩側縱深長達十余里,有"十里梅塢"之稱,與著名的宋城、錢塘江潮等景點一并,名列杭州十大新景。"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;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",梅家塢的聲名遠播得益于被杭州人引以為豪的西湖龍井茶。"不雨山長澗,無云山自陰",梅家塢作為龍井茶的四大產地之一,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它獨特的韻味,色翠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成為龍井茶的四大特色。
我們乘坐著舒適的旅游大巴,沿梅家塢蜿蜒的山路前行。細雨如絲,輕輕敲著車窗,形成一層薄薄的雨幕。途經靈隱寺,穿過梅靈隧道,片片茶田開始不間斷地映入眼簾。
過了梅家塢的村牌坊,我們就下了車。梅家塢如今已建起了新村,兩地相隔其實并不遠。下車后,我們一路朝著"云棲竹徑"的方向走去。由梅家塢到云棲竹徑雖說距離有點遠,不過信步徜徉絕對是游覽"十里梅塢"的最佳方式。
梅雨給眼前這片景致平添了些許朦朧與空靈。從五云山淙淙而下的梅塢溪,映襯著一幢幢白墻青磚的鄉村別墅,干凈整潔的江南民居、秀麗精致的小橋流水、青蔥油綠的茶樹茶田……一路放眼望去,青山綿綿,溪澗潺潺,無際的竹林,來來往往的游客,偶爾還能看見一些身穿藍色碎花小褂、頭戴斗笠的采茶姑娘忙碌于茶田,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盡收眼底,讓人不得不對"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"發出由衷的贊嘆。
西湖龍井茶集中在獅峰山、梅家塢、翁家山、云棲、虎跑、靈隱等地,處處林木茂密、竹影婆娑,郁郁蔥蔥的茶田就處在云霧繚繞、濃蔭籠罩之中。這里氣候溫和、雨量充沛,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,尤其是春茶時節,細雨蒙蒙,溪澗常流,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優良品種,為龍井茶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。歷史上向來有"獅、龍、云、虎"四個品類之別,獅字號為龍井村獅子峰一帶所產,龍字號為龍井、翁家山一帶所產,云字號為云棲、梅家塢一帶所產,虎字號為虎跑、四眼井一帶所產。后來,當地人根據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品種風格的實際差異性,調整分為"獅峰龍井"、"梅塢龍井"、"西湖龍井"三個品類。
我們的品茶地點在浙江省軍區茶場。一踏進茶場大門,頓覺幽幽茶香撲鼻而來。走進大廳,輕柔舒緩的音樂讓人感到非常愜意,一掃連日來的陰霾。櫥窗里置有許多照片,其中有一幅珍貴的老照片,照片里那個和藹可親的老人是周恩來總理,隨他一起喝茶的是英國首相。當年,周總理訪問英國時,贈送了英國首相幾盒西湖龍井,當首相喝上地道的西湖龍井后,被其絕倫的香醇所吸引。后來他作為貴賓訪華時,提出要看看那個名為西湖龍井的"樹葉"到底長在什么樹上。于是,就有了當地婦孺皆知的"周總理四進梅家塢"的故事。
"梅塢龍井"形如雀舌,扁平光滑,色澤翠綠,香郁味醇,雖無濃烈之感,卻最宜細品慢啜,非下功夫不能領略其香味特點。我本身對茶道沒什么研究,還真品不出茶與茶之間有何不同,其實我更喜歡這里濃厚的茶文化意境。在茶藝師的指點下,我和同伴小心翼翼地將茶葉放入玻璃杯中,沏上熱水,尖尖的嫩芽浮萍般漂浮在水面上。待到葉芽舒展開來,碧綠鮮嫩,旗槍交錯,透過湯色清洌的茶水,葉片上的細紋和絨毛清晰可見,茶香淡淡,沁人心脾,細細啜上一口,回味甘甜悠遠……龍井茶的色、香、味,竟有如此誘人的魅力,難怪清代品茶名家贊譽:"甘香如蘭,幽而不洌,啜之淡然,看似無味,而飲后感太和之氣彌漫齒頰之間,此無味之味,乃至味也!"
返回杭州城時,依依惜別之情一直在腦海里蔓延。梅家塢,若今生尚有機會再次親密接觸,我定還來親身感受這濃濃的茶文化氣息,盡享茶文化生態自然之美、農家風情之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