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茶的典故可能不全來自民間,而是出于文人之手或經過文人加工,但聽起來仍是饒有趣味。如“看人上茶”的故事便很有意思。
相傳清代大書畫家、號稱“揚州八怪”之一的鄭板橋曾在鎮江讀書。一天他來到金山寺,到方丈室看別人字畫,老方丈勢力眼,見鄭板橋衣著簡樸,不屑一顧,僅勉強地招呼“坐。”又對小和尚說:“茶!”交談中得知鄭是同鄉,于是又說:“請坐!”并喊小和尚:“敬茶!”而當老方丈得知來者原來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時,大喜,于是忙說:“請上坐!”又急忙吩咐小和尚:“敬香茶!”茶罷,鄭板橋起身,老和尚請求賜書聯墨寶,鄭板橋乃揮手而書,上聯是:“坐,請坐,請上坐!”下聯是:“茶,敬茶,敬香茶!”這副對聯對得極妙,不僅文字對仗甚工,而且諷刺味道極濃。
還有一則朱元璋賜茶博士冠帶的故事,說明太祖朱元璋一次晚宴后視察國子監,廚人獻上一杯香茶,朱正在口渴,愈喝愈覺香甜,心血來潮,乘興賜給這廚人一付冠帶。院里有位貢生不服氣,乃高吟道:“十年寒窗下,不如一盞茶”。眾人看這貢生敢忤皇上,大驚,朱元璋卻笑著對了個下聯:“他才不如你,你命不如他”。這個故事,一方面是說明朱元璋好茶,同時也較符合歷史,朱氏出身低微,比較能體諒勞動者,自己又沒讀過多少書,重實務而輕書生,或許是真有的。
至于眾說周知的敦煌變文“茶酒論”的故事,其本身很明顯自民間故事脫胎而來。這個故事以賦的形式出現,說明已經過文人加工整理,有人考證其為五代到宋初的作品,那么在民間流傳則應更早。而到明代又出現同樣母題的“茶酒爭高”的故事。同時,在藏族俗文學中也發現這個題材的作品。由此說明,民間故事的生命力是很強的。而在中國人心目中,向來把茶看得比酒要重一些。